湘西故事|修建枝柳铁路的难忘岁月
李德宏 口述 李诗刚 整理
1974年3月至1975年底,
我作为泸溪县石榴坪公社的一名青年
参加了为期一年多的枝柳铁路修建。
1
踏上征程1974年初,
为了支援三线建设,
县里名额分配下来,公社号召大家踊跃报名。
我不顾家人的担忧和反对报了名。
公社组建了一个有41名青壮年劳动力的基干民兵排,
排长是从部队复员回乡担任碧溪大队民兵营长的刘第方。
刚过完年没几天,
全体民兵像正规部队一样打好背包,
整理行装,在石榴坪公社所在地集中。
颠簸了大半天后,我们来到泸溪县城集中。
县里召开了欢送大会,敲锣打鼓,好不热闹。
随后,一辆辆大卡车满载着我们开赴数百里外的建设工地。
3月13日,
我们到达永顺县长官公社铁二局四处三段施工工地,
一千多号人的到来使这个深处大山的荒凉之地瞬间沸腾了。
2
安营扎寨修筑铁路,
当时采用的是“大兵团”作战方针。
参战主力部队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,
我们当时都称“铁二局”。
那时的铁二局威风得很,职工10多万人,
机械装备现代化,建制全部按军队建制整编,
分为团、营、连、排、班。
“地方军”则是由我们这些各县来的民兵组成,
主要是给“正规军”打下手。
我们民兵也参照部队建制,
实行半军事化管理。
我们住的地方原来是个乱坟窝,
铁二局动用挖土机和推土机将那里平整,
我们自己动手修建了简陋的工棚做宿舍。
我们一个队500多人住在一起,
设总食堂一个。
生活待遇比家里好,
每个月有30多斤粮食,还发零花钱,
生活用品诸如蚊帐、被子、筒子鞋、雨衣等都由铁路局统一免费配发。
3
艰苦施工枝柳铁路施工最突出的特点是逢山凿路,遇水架桥,风餐露宿,
而且还充满危险,经常面临死亡威胁。
所以,铁路局经常对我们这帮毫无专业施工经验的民兵进行安全教育。
也因此,那些既危险又带有技术性的活由铁二局工人完成,
民兵主要是当下手,搞配合。
我们施工所在地紧靠古丈县罗依溪,
距离永顺县城100多里路。
进入工地第一件事就是填表,
逐项填写在家时有何专长,
比如瓦匠、泥水匠、封匠、岩匠,等等,
再根据各自专长分配工种。
当时石榴坪籍民兵大多分配在11连、13连和14连,
负责管理我们的连长姓杨,
是从浦市磷矿抽调去的。
11连是桥工队,负责架设大桥,
13连和14连负责打通1800多米深的簸箕垭隧洞和洞口两边几座明山切方。
民力村黑塘垅的李仕常、兰村天新寨的刘有相两人分在电工班;
我分在负责放炮的炮工班;
芒田村长田坎的吴万军负责开装渣机;
坪里村杨家坡的杨满全、民力村宽口田的李德明和芒田村的李有才是临时火车轨道的管道工;
石榴坪村料里组的刘全生、民力村盖世冲的刘广庆、碧溪村的刘帝方三人负责打风钻。
而石榴坪村坨里组的刘克宇、兰村的刘明明、刘光中等则因为没有技术或文化水平太低的原因担任杂工,
干上渣、倒料等粗活,劳动强度很大。
最苦的莫过于陈仕伟所在的桥工11连。
因为安全防护措施不全,
桥梁施工中摔死摔伤的人不少。
13连、14连的民兵都很羡慕我们11连,
因为桥工队配属了一个女子民兵连,
每天清早负责开着铲沙机在酉水河滩上铲河沙和鹅卵石,为桥工队供料。
我们站在高处经常会张望下面河滩上铲沙的女民兵,
有些年轻胆大的男民兵还专门守候在去桥工队的路上,
晚上回到宿舍照例免不了一番高谈阔论,
带着一丝憧憬,一丝躁动进入梦乡。
在我们齐心协力下,
原计划三年完工的簸箕垭隧洞,
我们仅用一年零六个月就全部打通了。
1978年,火车开进吉首站。唐克立 摄
4
那人那事修路期间,许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首先,值得一提的是14连队长“李烟杆”。
因为烟瘾重,随时随地烟不离嘴,
所以他就得了这么个雅号,
相反他的大名倒不记得了。
据说,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在国民党政府铁路局打隧道,
曾参与成渝铁路修建。
新中国成立后,
人民政府接纳了他,让他继续搞铁路。
50多岁的李烟杆,隧道施工经验非常娴熟,
令我们佩服。
还有一个蒋师傅,
大名叫蒋大山,四川人。
他饭菜做得好,尤其是那一手做鱼的拿手绝技。
有时为打牙祭,
一些会捕鱼的民兵从酉水河捕来鱼都交给他来办。
我吃过他做的鱼,确实鲜美可口,
更绝的是他在鱼煮熟后,
还能将整副骨架去掉,只留下一锅鱼肉。
5
路地一家亲会战当中,民兵努力搞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。
在修路期间,
当地长官公社干部群众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,
我们缺少工具和生活用具他们都给。
我们的民兵也积极为群众做实事好事,
如农忙时帮助群众挑肥下田、铲田基、挑水、打柴、插秧、收稻谷等,
住地周围如有五保户,
民兵主动协助当地政府给予悉心照料。
由于互相关心、互相支持,
有些群众和机关干部还主动和民兵一起参加夜战及上工地义务劳动。
铁路局也会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帮助老百姓修路、供水抗旱等。
年节期间,
泸溪县都会组织慰问团深入工地,
进行文艺演出或报告会,对参战民兵进行慰问,
送上纪念品和慰问品。
在孤寂大山深处修铁路,
看到家乡来的亲人,大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。
当时的政治学习也很频繁。
开会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著作,
每人都分发了《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》等红色小册子和学习记录本,
有时还要请英模代表现身说法。
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来工地,
他的话让我们在艰辛的劳作中,
感受到生活的美好,
并激励我们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建设。
正当我们热火朝天搞建设时,
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导致我们集体提前返乡,从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人生机遇。而那修建铁路一年零八个月的岁月及经历,也成了参建人员心中五味俱全的回忆。
我们石榴坪乡的41人回乡后,
少数被安排到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当工人、干部,
绝大多数都返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,
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。
时光如流水一般,
当年出发时的年轻小伙,
如今都已步入老年,
还有一些都早已不在人世。
火车飞奔,红尘滚滚,时代不断变化。
每当我坐上火车穿过隧洞,
不禁想起几十年前修建铁路的往事,
许多感慨,不尽欷歔。
来源|团结报
作者|李德宏 口述 李诗刚 整理
编辑|刘娜
监制|陈昊
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